Monday, February 14, 2011

十诫 《Dekalog, jeden》 (1988)


很久以前看过一套真正令人叹为观止的影片,中文译名为《十戒》(The Decalogue),共十集。
每集都以电影版本形式拍摄而成,其中第5集《杀戒》以及第6集《情戒》都获得了电影界极高的奖项。


导演是基斯洛夫斯基,波兰著名叙事思想家,一九九六年四月在巴黎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他曾经执导的影片有《红》、《蓝》、《白》三部曲,还有《盲目的机遇》(Blind Chance)、《永无休止》(No End)、《薇娥丽卡的双重生命》(La double vie de Veronique)。
基斯洛夫斯基称自己为"专业的悲观主义者",他对生命既悲观、又热情,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人对自己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无从避免的生活悖论中被撕成碎片,依然是美好的人生。


《红》、《蓝》、《白》三部曲中,我只看了《蓝》与《白》,最初的感觉是太深奥不容易明白,基调很忧郁。最近看《十戒》(目前只看到第6集《情戒》),还是那个感觉,太深太深,许多的情节在刚开始看的时候完全摸不着头脑,渐渐的才恍然大悟,然而,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又带来更多的问题 - 不可解答的问题。

这样的"耐人寻味"绝对不是荡气回肠,它是"深紫色"的,正如它的创作者基斯洛夫斯基一直表达的那种基调:"人生终究意难平" - 生命价值观充满矛盾不圆满,生活中"爱的碎片"随处可见,在不知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捕捉"被我惊鸿一瞥的生活"。

不仅仅是影片要表达的内涵,包括演员对角色的演绎,每个细节的镜头描述,在每一集的一个小时里都准确忠实的传达了每集所要传达的信息,没有丝毫的浪费。(近来娱乐大片里面冗长毫无意义的片断有日趋增加的势头)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每个演员的面孔都是新鲜的、陌生的也是熟悉的,就如同我们身边生活着的邻居,陌生人与老相识。在影片里看不到影星的面孔,他们都平凡得如同你和我。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没有不好的演员,只有不好的导演。

细节也是很重要的,影片中举重若轻的精彩细节实在太多,繁不盛举,比如,在许多集里经常出现的那个不说话的年轻人,永远用满含忧虑的眼光凝望着...又比如,在第2集里面那个垂死的丈夫,奄奄一息的躺在床上,没有台词,甚至连脸部表情都欠缺,镜头转向天花板渗漏的滴水,滴水声音愈来愈强、愈来愈响...;病床旁的一只水杯里,一只快要掉进杯里汤水面临覆顶之灾的飞蝇挣扎着踯躅着,缓慢的摇摇欲坠的爬上了杯子的边缘,而终于飞走了...这些,都是带有象征意义无言的台词。

看《十戒》,必须一改以往匆匆忙忙的追赶情节的习惯,虽然心里面有那种痒痒的冲动和急于想知道答案的热切,但是如果漏掉了哪怕最不着眼的细节也会觉得遗憾,更不用说每次看完一集,那种如饮醇酒般一再回味的感受。

其实好莱坞知名的大片有很多,如《War of the world》《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Pride & Prejudice》《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King Kong》《Memory of a Geisha》等等等等,出了电影院后感觉颇为失望,奇怪从前怎么都爱看这类所谓"票房杀手"的娱乐大片。其实看过后也就忘了,仅仅热闹了放映时的一霎那。

遗憾的是好影片并不多,正应了基氏所说"人生终究意难平"。

1 comment:

  1. 送首歌给你听吧。

    close to yo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AQRSenhR2g

    ReplyDelete